您的位置: 首页 >部门主页>学生处>家校交流>详细内容

家校交流

用心做船 用爱做帆-徐东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1-08 点击数: 【字体:

摘要】:当前初中生责任意识的现状、责任意识的基本情况,主要由国家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个人责任意识组成;分析影响初中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因素;初中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对策。对当代初中生开展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初中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是德育的重要要求。

关键词:责任,责任意识,责任教育,初中生

 

康德:“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i]。揭示了责任在人的一生之中的重要性,表明在全部德育体系中,责任是位于最高的位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八荣八耻”,这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标准,也体现了对责任的要求。责任教育也受到关注,尤其是初中学生的责任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到了他们开始认识责任,承担责任的阶段。

由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加紧迫的需要大量的有责任意识的建设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建设者。21世纪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这种重大发展与变革中,我们的教育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式的改革、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需要,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对于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作为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精神、与人合作的协调能力,这一切均建立在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基础之上。

一、当前初中生责任意识现状及问题

责任的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与实践,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当前我们的责任教育存在着手段简单、方法单调,基本上以说教或简单的教育活动为主,偶尔再加点实践性的体验活动,己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介于儿童与青少年之间,是处于一种特殊的过渡期、转折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刻,是学生最需要心理关怀和帮助的特殊时期。如何帮助他们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是教师实现高效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与步骤,也是实现学生人生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部分初中学生在责任认识方面出现偏差,主要包含感恩意识淡薄、自我角色责任定位不明、社会责任缺乏,这三类偏差易导致自我发展的不平衡、不完善。

1、感恩意识淡薄

初中生在经济上无自立能力,所有的费用完全来自于父母或直系亲属。有极少一部分学生不满足于吃饱穿暖,往往穿着高档,一身打扮上千甚至几千;追求时尚潮流,购买电子、通讯产品,与他人煲电话粥。这些学生为了潇洒与品味,变着法子向父母、爷爷奶奶要钱,这些同学不顾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另一部分的学生迷上了网络,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之中,出入网吧,夜不归宿,又浪费金钱,更别谈学习了。

不体谅父母,不父母及家人的习惯,忘记双亲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与爱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意志薄弱、懒惰、厌学,不愿吃苦、奋斗,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同时对自己的学业失去动力。甚至于有极个别的同学故意犯错:欺负同学、带头说话、捣乱,带坏班风。造成师生的对立,想让教师或学校赶他走,从而达到逃学或退学的目的。

2、角色责任弱化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然而部分学生冷落、漠视自己的天职。学风不浓,厌学、偏科现象严重。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部分学生的偏科,有偏一科的,以英语或数学居多;有偏两科的,常见有数学与英语。这些同学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有课堂上磕睡的、看课外书的、不及时完成作业的,无故请假或逃课的,甚至于考试作弊。他们学习意愿被动、学习热情短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计划性差。

有的学生缺少个体的奋斗目标,对“做人”,“怎样做”稀里糊涂,混日子;有的对一切漠不关心,对学好学坏无所谓,对班风班纪漠不关心,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有的做事舍人为己,不参加各种活动或劳动,却对好处念念不忘,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一切为自己”,言行举止带有很强的个人目的性。

3、社会责任缺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铮铮誓言与呐喊,无一不是体现了一代代志士仁人爱国忧民的高风亮节。在中国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未来人才储备的初中生,自觉的树立起为祖国和民族服务的意识,作好将来真诚付出和无私奉献的准备。力争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也不断的冒出头。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家长不识字不也是能够赚到钱,那读书有何用?而一些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有些学生学生在处理日常矛盾时,往往用金钱开道,认为用钱可以摆平一切。着眼于个人的利益与短期利益,缺乏长远、全面的眼光,不能够区分大与小、公与私的关系。

二、初中学生责任意识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初中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以及学生自我的因素;学校的责任意识教育是诸教育中最关键和主力的部分,学校的责任意识教育的好坏对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责任教育在校园的部分常常会被放大,而其他部分的作用却被缩小。

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初中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但不可避免的收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文化所传承的责任意识在慢慢地被市场侵蚀得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对初中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定程度上使得初中生责任意识的单薄,使责任意识教育增加了难度。但是,在市场经济已成为占据主导位的机制的状况下,这一价值取向在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扬长避短,规避负面效应,对当代初中生有的放矢的展开相关的责任教育,正是教育工作者要必须面对的客观难题。

2、家庭教育的弱化和异化

一方面,现在的初中生大都是“独一代”,而“独二代”也为数不少。“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往往导致教育难度的加大,“二”的教育往往被“四”所阻拦,“二”的教育起不到作用,“一”由于“四”的溺爱,对“二”不再存有敬畏,使得教育的失败。等到“一”长大到一定程度,“四”的溺爱与“二”的教育将不再有任何效果,这种金字塔型教育方式,削弱了学生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的过度关爱,家长中存在着重知识教育和成绩教育,轻视道德习惯和品质教育的倾向。由于对学生的过度溺爱,过分保护、事事代劳时有发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很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识,习惯于推卸责任,千错万错不是我的错。成绩与功劳是自己的,而错误与失误与自己无关。久而久之,导致淡化对自己、学习、家庭和社会应负的责任,责任教育的缺失。

家庭过分关心,使得学生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意志薄弱。遇事往往束手无策,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对任何事情都不关心。有的没有劳动的习惯,怕苦、怕累、怕脏,有的同学上了初中,连地也不会扫,通常都是袖手旁观,享乐在前,动手在后。有的学生不关心他人与集体,唯我独尊,独来独往。以上种种状况容易形成了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意识弱的心态。

家庭教育过度“弱化”与“异化”,形成“孩子在永远是孩子”的包办思想,不能够完美的度过“精神断奶期”,不能够在行为、习惯、思想上真正的成熟。有研究表示[ii]:“在教育观念上,智力教育仍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和行为活动等方面存在着关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等过度化倾向,38.9%的独生子女家庭要求孩子事事都要和他们讲,并且独生子女做家务的时间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所以,这就容易造成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大,不利于责任意识的发展。”

3、学校教育的失误和缺失

学校的责任教育一直是责任意识教育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必须能够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而如今,却在内容的选择上显得单一化、空洞化。多教育学生为祖国、为民族、为社会而读书,少倡导珍惜生命和自我成就、自我实现;多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合法利益,少倡导学生争取自己的需要。

责任是一个整体,不仅包含着个体和自身,还包含着其他与之有关的一切人、事、物,均是责任意义和作用的基础。缺少层次与范围的责任意识教育,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空谈对社会、家庭、他人的责任,使得责任的要求理想化,造成崇高的责任目标难以到达,望山而不达,学生易产生怀疑与困惑并导致对此的放弃,甚至忽视本应承担的基础性责任。

缺少实际内容的责任意识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疏离,责任意识教育倒退为灌输责任意识的知识,这种责任意识教育是毫无生气和毫无作用的。脱离了周围的实际生活,减弱了责任教育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游离于学生自身的经历、感受、体验、需要,游离于个体之间共识之外,标准化的、流程化的规范责任意识教育,必然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我们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习惯于不断增加政治课、德育课的门数与时数,而不善于寓德育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之中。”[iii]

要把责任意识教育作用于学生的内部,而不是仅仅在外部。外部强加的影响,容易给学生产生“强迫灌输”的感觉,造成学生莫名的逆反心理,制约对责任的理解、内化,缺乏主体自由意志的“服从”从根本上来说不是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

4、学生不成熟与片面性

对社会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初中生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家,家到学校的两点一线,有些不能够独立上学,需要父母的接送,思想行为极度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区分社会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对于父母下岗或外出打工,父母离婚、家庭裂变,网络与媒体充斥的性和暴力等等社会现象,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由于思维模式比较简单、片面,容易以偏概全,考虑问题绝对化、简单化,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时,不能够升华为自己内在的要求与信念,较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的影响,责任意识出现偏差或偏离。

三、初中生责任意识教育的策略探讨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初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建设力量,对责任的认知越深刻,那么在自身社会实践中也就越能够自觉实现。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未来一代——初中生的素质,核心就是建立对全面发展的责任意识,也即人在思考和采取行动前,要以和谐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真正、有效地实现和谐本我。

1、对初中生进行责任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培养学生建立自身的责任意识,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已渐渐成为全社会的热点。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很多都是独生子,甚至于是“独二代”,很多人自小就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以“小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缺乏责任意识与责任感。不知道谦让与感恩,不理解父母亲的艰辛与付出,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之中。长此下去,这些人如何担负起未来建设的重任,没有责任意识的人,不能立人正身,没有责任意识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因此,青少年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应摆在首位,对责任意识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加强责任意识的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责任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担责任。我们把它看作是人们之间的约束,首先是对自己的约束。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的态度。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加强责任意识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发展的趋势,金字塔型的人口结构导致一对夫妻将要负担起四个父母、八个爷爷奶奶,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青少年一代未来所承担的家庭责任远超上一辈。外部环境的剧变与恶化,使得我们面临的形势千变万化,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强,德才兼备才符合要求。

2、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施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承认和尊重学生在责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责任意识的主体,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条件,创造环境,从而有效的帮助他们内化,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提高意识。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体验、领会,从而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责任认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认识,才会驱使主体自觉地实践,请履行自己的责任,并践行自己的行为,越强的内驱力能够更好的促进发展。

坚持实践性原则,注重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的践行性。责任与社会生活紧密连接,责任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之中,与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责任教育,更符合社会和自我的需要,更激发自我的需求和兴趣。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的可行性,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成熟,促进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实现责任意识的自觉和内化。

3、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会感恩,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的古训。“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iv]只有能够感恩的人,才能真正称为一个正常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不会感恩的人,是不会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不能体会到同事、社会的关怀,对自己宽待而对他人苛刻。

首先要有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是父母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是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育成人。父母之恩深似海,所以“欲报之德,昊天周极”。其次要有对师长的感恩之心,是教师给予我们宝贵的知识,是长辈传授给我们经验和为人的道理。师长之恩绵又长,父母给我们以食物来充饥,师长给我们精神食粮,使我们健康全面地发展。最后要有对国家的感恩之心,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爱于斯。感念国家的恩德,尽自己的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心,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毫无怨言地挑起家庭的重担,才会为祖国挺身而出、鞠躬尽瘁。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转型期,是成熟的开始阶段,是知识迅速增长、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确立的时期。不管是学生角度,还是社会、国家角度,都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必要性,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增强责任意识。

总之,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责任意识的教育,“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前人的座右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是他们的信仰,更是他们的人生实践。

责任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提高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和有效,是德育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拓展责任意识教育的外含和内延,探求责任意识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寻求责任意识教育的新载体和新媒介,才能开创责任意识教育的新篇章。

 




[i] (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ii] (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iii] 潘愚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德育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6,(2)

[iv]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叨.教育科学.2004,(4)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