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组网站>生物>详细内容

生物

观察有法 学之有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1-06 点击数: 【字体:

南通市第五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

作者任教学科:生物

观察有法  学之有效

          南通市小海中学   姜卫健

摘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把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观察能力可从明确观察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课外实践、思维渗透等几方面入手。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等。

关键词:观察能力    观察方法    有效学习

 

科学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里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它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他说: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那么在我们的生物教学中,观察事物怎样才能做到不但准确,而且还能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事物奥妙的程度呢?

一、明确目的、有效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研究发现,知识掌握快,理解性强的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很明确,而一般的学生观察只是出于好奇,没有明确的目的,所观察的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演示实验,应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地方,能看到所要观察的内容,形成较清晰的知觉,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全面的提高。在观察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实验时,由于草履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学生在观察时很容易因好玩而只顾看热闹,从而忘记实验目的,影响观察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实验前提醒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对盐、食醋、糖等刺激物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时目的、任务十分明确,观察效果就非常好,学生很容易得出草履虫对刺激物能趋利避害的结论。

明确目的和任务是观察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有效地掌握知识。

二、制定计划、有序观察

观察不仅是一种有目的、有重点的行为,而且也是一种有步骤、有计划的行为。确定观察目的后,教师在实验之前必须教会学生先制定好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步骤,培养学生科学、有序、全面、细致、持久、敏锐的观察能力。无论观察过程是短暂还是长久,在计划中都应该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有中心。只有这样才能预见被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避免观察的偶然性和自发性。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这一实验,目的是学会观察蚯蚓的体形和体色,学会观察蚯蚓的运动,学会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观察重点是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情况和对刺激的反应。观察步骤:①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是否有前后背腹之分?②用手指在蚯蚓体表轻轻触摸,有什么感觉?来回抚摸,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蚯蚓体壁保持湿润,有什么意义?③观察蚯蚓的运动。蚯蚓靠什么运动?把蚯蚓放在玻璃板等不同材料的表面,看它移动的快慢,为什么要适当洒些水?又为什么蚯蚓在土壤表面最适合运动?④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用玻璃棒或镊子轻轻地触动蚯蚓身体的各部分,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用聚光小电筒照射蚯蚓不同部位,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把以上步骤一一罗列出来,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并实施之,学生一定会积极性高涨,为了探个究竟,很怕蚯蚓的同学都敢去摸刚毛,又怎么不能得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呢?

观察的有序性是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编排首先必须注意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只有依据前后顺序,顺理成章地进行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编排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反之,就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学习《水中的动物》一节,在观察鲫鱼时,先观察活体的呼吸动作、运动方式,观察鱼体外部形态时指导学生先观察鱼的体形、体色,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的分界处,再观察头部的口、眼、鼻孔、鳃盖的形态与位置,然后观察鱼体两侧的侧线、鳞片、各种鳍等外部形态,再系统地观察内部结构,了解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这样鱼体零乱的内外部结构有序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能容易地得出鱼体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或挂图时,也应指导学生先外后内,先上后下,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观察,提高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三、选择方法、科学观察

一个事物,需要观察的方面很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目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应的观察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科学的观察方法能帮助学生顺利打开生物科学之门,学好《生物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有步骤有条理地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以下常用的观察方法。

1、全面观察。全面观察的要求是认真、细致、全方位。全面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如:观察根尖的结构,可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及成熟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2、重点观察。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还必须有具体的观察计划,突出观察的重点,就是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观察。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花的结构"时应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对种子的形状、颜色等作一般观察,而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应作重点观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

3、对比观察。对比观察即细微观察,即通过对两事物的观察比较寻找异同。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如,通过观察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有种皮或果皮和胚)和不同点(蚕豆种子有两片子叶,肥厚,营养储存在子叶里,没有胚乳。玉米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储存在胚乳里)从而确定了这两类种子的共性和个性。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有了深刻的印象,就易于掌握生物各自的特征。

当然,生物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不管用什么观察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努力锻炼观察的慧眼,养成观察的习惯,并学会利用观察的结果归纳总结出有用的材料,从而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

四、课外实践,深化观察。

教师在课堂提供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观察材料时,受时间、环境条件和操作条件的制约,只能观察一些典型事例。为了巩固课本知识和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观察技能,提高观察效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和野外观察,如指导学生多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实地观察苔藓、地衣、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观察蜜蜂的分工、蚂蚁的行为等,还可观看《动物世界》、《自然传奇》等电视节目,以拓宽观察的广度。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的空间去观察、去思考、分析原因,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他们处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巩固、拓展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野外的观察实践中,需要运用各种观察技能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命现象,并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这就既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又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观察效果。

在课外活动中,还可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养殖小动物、植物栽培、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参与农业害虫的调查和防治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当地生态系统调查,运用生态学知识去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把课堂搬进大自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求知,在自然中感受美,在自然中学会观察和思考,深化观察的效果,提升学习质量。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这一实验时,让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由于植物的发芽是逐渐产生的,为此实验需要延续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做好观察记录。课内让参加实践的同学介绍整个实验过程。老师强调学生对每个瓶子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此实验锻炼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耐心和观察能力,同时也深深地懂得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的外界条件。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为今后能敏锐、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一切事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思维渗透,升华观察

观察是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而思考则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观察可以源源不断地向思维提供食粮和营养;另一方面思维又对观察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并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就会迸射出五彩斑斓的创造火花。观察得愈深入,思考得愈深刻,就愈能从大量的客观现象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

在观察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去观察,更重要的是用脑子去“观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认真记录、分析、比较、判断,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我们常说的灵感,实际上是人的观察体验在头脑中的飞跃。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学生的观察才能深刻。所以在观察的过程中,积极调动思维活动,对训练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如银杏种子到底是“种子”还是“果实”学生往往不好理解,可通过带领学生观察银杏开花、结果的过程,或通过摘取部分枝条,观察裸露的胚珠,结合“裸子植物”的教学,启发学生去粗取精,独立思考,从而作出“种子”的正确判断。所以只有反复观察,认真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知识系统化,才能不断修正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或作出推论。

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观察的部分,又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时,一面观察一面思考,使思维活动参与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去粗存精,使认识逐渐深化,抓住本质,加深理解。如:满树的桃花,学生只被它的艳丽所吸引,兴趣也只停留在欣赏桃花之美。教师可顺势问学生:桃树上最美的器官是什么?美丽的花朵有些什么结构?蜜蜂在花朵里干什么?学生根据观察的目标进行观察和讨论,从而避免了观察的盲目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进行精确、深刻的分析,便可获得科学结论。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设疑和观察,不但使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而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21世纪是属于生命科学的世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观察能力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观察能力培养得好,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使生物课建立在高度直观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林格教你:21天提高孩子观察力和创造力》

 

 

 

第五届教师专业成长一等奖(2011年度)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