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中心>教育教学中心>详细内容

教育教学中心

地理学案设计及课堂教学操作的建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08 点击数: 【字体:

地理学案设计及课堂教学操作的建议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刘勇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意在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优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一、学案怎样设计更科学

1.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首先,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自悟的方法和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形成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再者,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学案”应具有适当的弹性,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2.有效整合多种学习资源

学案是对学生手头现有的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同步导学等各种学习资源有效整合的一种方案,是指导学生利用手头资料进行自主、合理、高效学习的指向标和路线图。它不是多种教辅资料内容的拼凑与堆砌,而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加工与创作;它不是靠大量补充材料、习题来进行填鸭式灌输和题海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基础上对所生成的质疑和所暴露的问题来进行针对性讲解和发展性训练。

3.合理控制学习内容和教学容量

地理学案的现实操作情况普遍是当堂发、当堂用,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拥有适切而又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学、思考和展示、评价,这就要求在课时学案的整体设计上要有必要的量化:篇幅以16K正反两页为宜;在每一要点或考点的自主学习环节上配一张知识结构简图;蕴含过程与方法的展示活动(如绘图、说图、评题等)以1~2个为宜;能够揭示原理与规律的、有深度思考价值的思考与问题宜以1~2个读图分析活动为载体;例题以2题为宜;随堂练习或课后作业中的选择题为2~3道,读图综合题为1题。

4.依知识点有序设置探究性问题

学习过程是依循知识发生、发展而展开的,问题和活动是构成学案组织流程的基本要素,它们的设计要体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跨度要适中,对生成性问题具有较好的包容性,既不能过于琐碎繁细,也不能过于空洞泛化;二是落点要恰当,设问应落脚在前后知识的关联处、思维通道的症结处、认知矛盾的冲突处、解题思路的建模处;三是梯度要合理,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助于解惑,而且要有利于深化理解,有利于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揭示原理或方法。

5.在规范编制的前提下灵活演绎。

年级、课型和内容的不同,对学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基础年级重视“双基”的认知、习得与训练,高三年级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解题思路的优化和迁移应用的训练;自然地理侧重对学生演绎思维的训练,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侧重对学生归纳思维的训练等,这就要求创生不同的学案模板,做实二次备课,以期在课堂上演绎灵活多彩的教学。作为地理学案,其体例编制有着基本的规范要求,是校本化开发的基础。具体来说,基础年级学案体例的内容与要求如下: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在学完学习内容后自主评估是否达到预期要求。要注意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教学目标,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具体写出本课应理解哪些知识,应会用哪些知识等,言简意赅,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自主梳理】结构上组织合理,表述上要点明了,使用上利于参与;采取挖空的形式,把本课时重点知识梳理详细且覆盖到位;采用纲要式树枝状结构与挖空相结合的形式来表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最核心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架设温故知新的框架,建构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内容不可太多、太难,不能增加学生课前准备的负担。。

【交流展示】扣准课本重点内容所配用的地理图像,设置绘图题、读图题;在透视思路中突出分析过程与解决方法,并采用留空和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所设任务以1至2个为宜,要突出重点和难点;选题要强调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模型的建构,即能够印证主干知识要求与相关核心地理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互动探究】是课时学案设计的重要栏目,要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出发,多以原有的个人教案中的核心师生活动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加工成“源于课本、立于图像、基于问题、逐次引领”的探究活动;该环节设计的基本思想是“教材内容活动化、教材知识问题化”的设计思想,要求将教学内容加工成以问题链为线索的地理图像探究活动;原则上只配一幅图,设问以3至4个为宜;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尝试解决,通过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加以达成。

【巩固练习】选择题3题,不采用一拖二或一拖三式的群组编题方式,3道选择题都单独成题,以便于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多角度成题,以增加覆盖面;读图思考题1题;本栏目为当堂达标检测题,要求紧扣课本、紧扣基础、紧扣重点来编制基础性的练习,追求“新、易、活、实”,但切忌“难、深、偏、旧”)。

【拓展思考】设置与本课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材料或生活、生产中的地理问题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资源,最好结合材料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可以选择使用,倡导合作学习。

二、学案如何使用更有效

学案只是一种预设,在使用过程中关键还要看老师怎样利用学案去引导学生,促进其生成和充分利用其生成。

1.课前——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即能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上来;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在课堂上加以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课中——构建多维互动的对话交流机制

能否构建以问题交流与探究为纽带的多维互动课堂是学案导学成败的关键之所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学案上的任务和要求,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向小组、走向班级,学习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对这些困惑有哪些思考等等是鲜活而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课堂上老师需要有意识的去构建和谐交流的机制,让问题与思考在小组、班级等不层面上得以暴露、得以陈述、得以探讨、得以解决,从而让教学活动行进在问题情境和社会情境之中,促进学生主体认知与情感的健康发展。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问答中要关注学生的应答质态,在对话中逐步培养学生论证式应答习惯,让学生思维展示的完整、深刻,通过追问、互评等方法将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

3.课后—为学生总结反思留有空间

学案导学应留有余地,应指导学生在课后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如主要方法、规律的总结,疑惑问题知识的整理和探究等,并独立构建章节、单元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可提示学生:想一想,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可将启示、疑问在学案上写下来,或者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长期坚持这样做,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分享到:
【打印正文】